鹿港南柯園地藏王菩薩
地藏王廟簡介地藏王菩薩註生娘娘最新消息意見交流
  • 地藏菩薩本願經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回首頁
  • 北有天后宮,南據地藏王廟

     鹿港以北有天后宮,南據地藏王廟,代表鹿港南北一司天、一司地的聚落族群信仰觀。地藏王之信仰在鹿港深受重視,中元普渡時本廟香火鼎盛,祭典非常隆重,平日緊閉的大門,此時敞開放庵,並施「盂蘭盆會」,直至入夜收庵。

     地藏王廟採座東朝西方位,三間起二進式規模。創建於康熙二年(西元一六六三年)當時為土葛小廟。康熙二十二年(西元一六八三年)改建為磚廟。距今已三百五十三年,廟中主祀地藏王菩薩,配祀境主尊神,註生娘娘及十殿閻君。其格局為兩殿兩廊式,正殿供奉地藏王菩薩,左右邊龕配祀境主尊神及註生娘娘。三川殿面寬三間,無龍柱,正殿前帶軒作為拜亭,亭甚高聳。正殿寬亦三間,深五間,尾架影飾較少,頗簡潔,且比例美好。木雕方面,神龕左右的螭虎窗雕工細密,造型亦圓熟,顯係出自名匠手筆。 廟中存有嘉慶年間的地藏王神像,光緒四年(西元一八七八年)的「天竺尊嚴」匾,及右側壁上嘉慶二十三年所立之「重興敬義園捐提碑記」。

    神像金身內有版刻春牛圖 證明建廟超過 200 年

     鹿港地藏王廟整修,發現喜慶文獻,雕刻師傅修護神像金身內有版刻春牛圖 證明建廟超過 200年,配合彰化縣鹿港鎮三級古蹟地藏王廟整修,廟內十尊神像經由雕刻師傅施 裕整理修護後,煥然一新。其中一尊十殿「都市王」神像在修護時,發現金身內有嘉慶七年的版刻春牛圖,施裕表示,由此證明地藏王廟建廟至少二百年以上。

     根據現存於鹿港天后宮的「重修鹿港聖母宮碑記」記載,地藏王廟於清嘉慶二十年(西元一八一五年),由鹿港八郊以重建天后宮餘資,撥銀建廟,由此項記載得知地藏王廟迄今有二百年的歷史。

    修護「都市王」神像金身內發現之嘉慶七年的版刻春牛圖

     地藏王廟因年久失修,縣府發包修繕完成,廟方配合整修工程將廟內包括閻羅王等十尊陪祀神像,請人修護、重漆金身。地藏王廟將於十七日舉行入火安座儀式,放水燈祈福,送修的十尊神像將迎入廟內安奉。

     施裕說,都市王神像龜裂,修護時從金身內合出版劇春牛圖,上面有「喜慶七年」字樣,研判這尊神像比碑記記載建廟歷史還早。修護完後又將春牛圖放回金身內,再填補木料上漆。

     傳說地藏王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,卻未留下任何佐證的文獻資料,廟內正殿奉祀為地藏王菩薩,有廟就有地藏王菩薩,但陪祀的都市王可能晚些時間,因此推斷建廟應該超過二百年。

     閻羅王等十尊神像都是台灣紅梓雕成,每一尊年代不一,有的可能比都市王神像還要早。施裕指出,除非神像金身龜裂、漆飾脫落,必須加以修護外,不然都儘量維持原貌。

     甲申年本廟再重修竣工,入火安座期間,在十殿閻君中之「都市王」神尊背部取出距今已有二百零四年的春牛圖,由此可見本廟之建廟久遠。在一片維護古蹟聲中,鹿港更保有清朝時期的傳統建築,不受鋼筋混凝土的侵入,未受西洋文明的破壞,成為一項珍貴的文化寶藏,而使地藏王廟能擠身於閤港廟之行列並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,可說是從早期就關係著鹿港移民、宗教、信仰而深具歷史意義的古廟,值得大家去珍惜和維護及弘揚。

     地藏王廟平時只開右門以供民眾進出,初一、十五或地藏王菩薩、註生娘娘、境主尊神的誕辰才會打開中門讓民眾進入祭拜。而一年之中,只有中元普渡這一天,才會把廟門大開,並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,(於2004年入火安座後,現已改為每日開中門)。

    鹿港地藏王廟--建築特色

     鹿港地藏王廟位在彰化縣鹿港鎮,是一平面簡單、構造簡潔的廟宇,平面依中軸左右對稱而蓋,由前而後除廟前廣場外,配置依序為三川殿、丹墀、拜殿和正殿,地藏王廟為一沿東北朝西南的中軸,整體配置為典型的長軸型平面。特殊性影響著整個廟宇的配置形態和構架方式,在每殿中脊距離前後側臺基線的長度必大於中脊與地面的高度,如此較易產生嚴肅的氣氛,較深長的室內祭祀空間也成為地藏王廟建築的特色。

     鹿港地藏王廟臺基以正殿為最高,三川殿與左右廊次之,然後是拜殿,而丹墀最低,三川殿為三間起的建築,左右為山牆,中間為四點金柱,拜殿與正殿合在一起構築。正殿亦為三間起,由二十二根柱子構成,正殿平面配置遵循傳統廟宇,有所謂「前不壓人、後不壓神」的體制,即人祭祀神明處以及神龕奉置神明的位置上無桁條穿過。前後以中脊為軸的平面達到「前短後長」、「前高後低」的所謂「陰陽邊」禁忌。三川殿為四燕尾翹脊式屋頂,拜殿採用歇山式屋頂,正殿則採用一條龍式屋頂,在構造方式則採用抬樑式與穿斗式的構架型式,並利用前後點金柱的移動,使硬山式屋頂的桁條變奇數,捲棚式的桁條成偶數,產生了四點金柱間相反的桁條架構數出來,富有變化。